11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16屆學術大會暨第30屆院士大會致賀信。習近平指出,中方高度重視基礎科學發展,愿同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一道,進一步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與合作,以科學繁榮發展造福各國人民,為推進全球發展倡議、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在自主創新中謀求發展。作為擁有十四億多人口的泱泱大國,我國依靠他國來發展是不現實且靠不住的,只有在相對等的科研能力背景下,才能就科技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展開深度合作和討論,因此我國要加快補足自身科技短板,堅持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發展,為科技創新全球化夯實基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筑牢根基。我國作為新型國際關系的積極倡導者,在充分考慮國際關系未來發展的同時,也要充分考量我國國情及現實處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系統謀劃布局科技人才發展,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人才制度優勢,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并取得了突出成效。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更凸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我國將自主研制的多款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主動為需要的國家提供疫苗和相應的技術支持,為筑起全球“免疫長城”貢獻了中國力量。這充分表明,只有以關鍵技術與創新能力作支撐,國家科技發展才有主動權,國家安全才能得到充分堅守,才能更加自信地進行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營造公正普惠合作環境。提升國際科技發展水平,必須在平等、開放、合作、共享原則的基礎上,持續優化國際科技合作環境,讓交流更暢通、管理更公正、成果更普惠。我國始終堅信世界各國都是進行全球治理和應對全球化危機的重要力量,秉承著多邊主義和普惠發展的原則,建立推動發展中國家科技進步的新型國際科技管理體系,構建新型國際創新規則。要積極開拓“一帶一路”科技協同創新基地建設,推進亞太互聯互通聯動發展,協調世界各國充分發揮其本國及本地區優勢,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全球全鏈接的形成,讓創新主體胸懷天下、融入世界,共同為全球發展添磚加瓦。同時,要匯集科技創新人才在科技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開展科學創新與研發工作,在創新資金充裕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創新資本積累,在市場需求量大或生產力強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創新產品生產。各國持有先進技術的科技企業和資金雄厚的大型企業,要不斷對他國的同類型企業開展技術扶持和拓展業務深度合作,通過強強聯手建立跨國企業,通過對前沿技術和先進設備的掌握有效提升世界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和加速科技成果產出。
持續推進全球科技創新。堅持以惠及各國的科技成果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實現科學造福人類的應有之義。在推動科技創新全球化過程中,我們要秉承全球視野,以世界發展前沿為目標,以解決人民的問題為動力,堅持合作共贏的國際交往道路,聯動上中下游企業,以互惠互利為基礎開展合作,保持國際經濟貿易的良性發展格局與運轉。我國作為新型國際關系的“組織者”和“倡導者”,要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內涵轉化為實施路徑,協調處理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目前,我國與超過160個國家或地區已建立科技合作伙伴關系,發起或參加超過200個政府間國際機構組織和多邊合作機制,隨著科技外交深度、廣度的不斷延伸,我國已成為全球多元化、一體化創新版圖當中不可或缺的一極。面向未來,要按照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道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體要求,緊密結合國內科技創新需求和聯合國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開展工作,以全球視野和大國擔當去謀劃科技創新、投身科技創新,以國際科技合作形成科技創新成果的良性共享,帶領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補齊短板、夯實基礎,匯聚成一股磅礴的中國科技力量。
在科技全球化浪潮下,我國始終堅持以“擴大影響范圍”與“抓住重點突破”相結合的方式推動科技合作全球化,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指導著國際關系實踐,為人類合作共贏和推動時代發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以全球視野推動科技創新,加快構建國際科技體系新格局,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真正讓科學繁榮發展造福各國人民,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時代責任。(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span>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